Friday, January 28, 2011

自閉症的迷思與事實

迷思1: 自閉症的小孩, 無法與人發展出互愛關係, 他們無法像常人愛的一樣多,也無法建立同等的親密關係.

事實: 當我們用完整, 全面, 以培養情感及建立人際關係為主的方法做介入矯治時, 小孩便慢慢開始以身處親密, 溫暖的關係中為樂, 也可以深刻愛上某些人, 1940年代, 當醫生開始界定出自閉症是一種發展障礙時, 當時普遍認為, 自閉症的根本問題是患者沒有能力與他人建立親密溫暖的關係, 從此之後, 這個觀念就一直根深柢固的出現在所有對自閉症的定義中. 但是, 在我們臨床上對受診為自閉症兒童的療育中發現 ,當使用DIR/floortime技巧介入, 也就是以小孩為主導, 專注於孩童本身原有的興趣, 並源此建立互動時, 孩子首先表現出的人際關係要素, 就是彼此相屬的感覺, 也就是說, 在一同微笑, 分享喜悅, 共同做一件事時, 這種人際上的歸依感, 這種深刻覺得彼此互屬的感覺, 發生的相當快.

自閉症的小孩, 可以愛的與其他孩子一樣深, 其中有些甚至可以愛得更深, 因為, 假如孩子身處於一個合適的療育計劃中, 那麼, 我們與孩子之間溫暖, 關愛的互動機會甚至比一般小孩能得到的還多, 在對自閉症的研究中我們相信, 受診為自閉症孩子所要面對的主要挑戰, 是他們溝通情感的能力, 而不是他們不能體會到溫暖, 親密, 與愛.

(floortime dvd training series by Greenspan, p49)

迷思2: 如果一個孩子受診為泛自閉障礙癥候群, 那麼, 他便無法學習到互屬, 溝通, 及邏輯思考的基礎. 因此, 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法, 就是嘗試教導他改變他的行為.

事實: 許多泛自閉障礙的孩童都可以學會互屬, 與人溝通, 及邏輯思考的基礎. 要達到這個目的, 必須要針對孩子不同的感覺處理強弱訂出全面性的療育方法, 並同時幫助孩子掌握互屬, 與人溝通, 邏輯思考的基石, 而且, 要全力以赴介入療育. 在協助孩子減少自閉症的癥狀或行為, 向前成長時, 幫助孩子掌握這些基石, 比只專注在矯正癥狀及行為更有效率. 在對兩百名受診為泛自閉障礙癥候孩童的研究中, 我們對每一個孩子施予密集的, 考慮到個人感覺處理不同, 並專注於孩子對互屬, 與人溝通, 邏輯思考基礎的掌握的療育方法(也就是DIR/floortime的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 有很高比例的孩童可以掌握到這些基礎, 並有建全的情緒及智慧上的成長.

我們應該將泛自閉障礙癥候視為一個動態的可變程序, 而不是靜態的程序, 當我們想到靜態程序這四個字時, 我們想到的是某些固定不變的行為或事物, 不論其環境, 因果, 情況為何, 如果一個小孩有一雙水藍色的眼睛, 他不會因為情境的不同而改變眼睛的顏色, 不論是今天或六個月之後, 他的眼睛仍然會是藍色, 我們可能會因為光線的不同把他的眼睛看成深藍或淺藍, 但是藍眼睛還是藍眼睛. 反過來說, 動態的可變程序跟我們許多感覺及情緒都有關係, 它們可能一天一天會改變, 而且可肯定的是, 經年累月下來, 它們一定會改變. 與人親密相屬的能力, 與人作情緒上姿勢與訊息溝通的能力, 運用有意義有情緒的想法的能力, 也就是處理自閉症的核心問題的能力, 是動態的行進程序, 而不是靜態且無法改變的行為, 這些核心能力可能也可以改變, 有些孩子改變的多, 有些改變的少, 如果療育計劃是依小孩的需要, 而且把重心放在建立相屬, 與人溝通, 及邏輯思考能力上為孩子量身打造, 那麼小孩就可以改變的多. 在對兩百個孩子設計了這種療育計劃, 實行並觀察統計後, 我們發現,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與人建立親密相屬關係的能力上都有顯著的進步, 其中有一個子群不只變得溫暖及喜歡與人親近, 同時也發展出極佳的語言能力, 具有同理心 , 也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

(floortime dvd training series by Greenspan, p49, 50)

迷思3: 有自閉障礙的孩子, 無法正確辨識出他人的情緒.

事實: 支持這個論點的研究, 已受到之後研究的質疑, 之前的研究結果認為, 有自閉障礙的孩子, 在讀取接收他人臉上的表情時, 腦中起反應的區塊與正常人不同. 但是, 在最近由威斯康辛大學Morton Gernsbacher教授及其同儕所做的研究發現, 在原始研究中做為樣本的孩童可能根本就沒有看到被測試的人臉, 因此, 他們腦中不同區塊對讀取臉孔表情有反應的原因, 是因為他們實際上根本沒有看到任何表情, 於是, Gernsbacher教授重新複製了原始研究, 並在測試時, 鼓勵並確定受測試的孩童真的有注視著帶有情緒的臉孔, 新的結果發現, 泛自閉障礙孩童腦中有反應的區塊, 跟正常孩童有反應的區塊完全一樣.

人類臉孔可傳遞極為大量的訊息, 有時會超過接收者可承受的程度, 尤其是對訊息處理有困難的人, 更會造成其過度負荷. 就像雞尾酒會中, 在暖身準備好與人交談前, 一個很害羞的人都只能低頭看著對方的腳踝, 或望著其他無關緊要的地方. 對於感覺過度敏感的小孩或大人而言, 情況非常類似, 他們在真正可以注視著你的臉之前, 需要一些暖身的時間, 但是, 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辦法看著人們的臉, 也不代表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人們臉上所表現出的情緒, 這只表示如果太快要求他們看著你的臉的話, 會對這些人產生巨大的壓迫感, 當Gernsbacher教授及其同儕測量這些受試者的情緒反應時, 他們發現, 在鼓勵受試者看著他人臉孔時, 這些人的生理指數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壓力反應. 研究結論是, 他們發現受試者與正常人一樣, 以相同的方式處理所接收的表情情緒, 但是, 因為過度負荷及某種程度的壓迫感, 受試者偏好選擇不正視人們的臉孔.

(floortime dvd training series by Greenspan, p52)

註: DIR: Developmental, Individual-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ed, 發展的, 注重個人差異的, 以人際關係為本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