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8, 2011

來回的互動與情緒的調節

一個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 感情, 以及行為的孩子, 跟一個沒有辦法適當調整自己, 以至於連非常細微的受挫沮喪, 對他都彷彿是末日般大難臨頭的孩子, 他們的差別, 在哪裡? 或者, 他感覺到的憤怒是如此的巨大及狂暴, 又或者, 對他而言此時的悲傷似乎永遠永遠不能停止, 這種極端的, 幾乎是災難性的情緒反應, 跟那些依著發生的情況適切調整過的反應(人生本來有時傷心, 有時快樂, 有時生氣.), 它們的差別, 又在哪裡?

他們的差別, 在於能夠跟人來回互動的程度; 孩子在種種與人交流的情況中, 所學到, 並能掌控的情感及姿態上細膩流暢, 與人來回溝通程度的不同.

當一個孩子有能力跟照料他的人, 流暢的, 來來往往互動時, 某種程度上來說, 他已經可以跟別人商量及交涉他的感受, 假如你沒有注意到他, 他可以做出受到忽略的表情或是聲音或是手勢, 媽媽可能會回應他一個"我知道了"的手勢, 或是"好, 我會馬上去拿你想吃的東西"的姿態, 或是告訴孩子"你再等一下好不好?" 不論母親的反應是什麼, 只要她的反應是對孩子當時所發出的訊息做的回應, 那麼, 小孩得到立即的回饋, 他就可以藉此調節自己的反應. 即使母親沒有辦法馬上做到孩子要求的事, 由於孩子接收到她給的反應, 知道媽媽不會放著他的需求不理睬, 那麼, 小孩就可以依著這些交流來調整自己的怒氣.

對嬰兒來說, 媽媽說話的聲音語調, 可以讓他感覺到"她快泡好奶快可以喝了", 或者, 嬰兒把奶瓶拿遠, 不悅的看媽媽一眼, 媽媽知道小孩仍然想喝奶, 因此把手從奶瓶上移開不碰奶瓶, 母親的這個反應讓嬰兒知道他的"不悅"得到回應. 同樣的, 當你以微笑迎向他的微笑, 他知道他的喜悅會得到你的喜悅相映, 因為這些一來一往的交流, 嬰兒開始意識到他可以藉著調整環境對他的反應, 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他很快會感覺到, 自己跟照料者之間有的, 是一個你調節我, 我調節你的交流旋律, 在這個旋律中, "一來一往"是一個有許多回應的"細緻的微調系統".

一切順利的話, 我們現在有的, 是一個可以精細調整的系統, 而不是一個全面的, 極端的系統, 也就是說, 孩子不必用狂哭大鬧來表達他感受到的忽略, 他可以用皺眉或小小失望的五官表情來告訴我們他的感覺, 即使媽媽並不認為忽略了小孩, 或是她沒辦法馬上給孩子東西吃, 孩子仍然可以藉著媽媽對他做出的回應來考慮他要不要把反應加大一點(比如媽媽動作太慢但是他真的好餓), 這是一個你一步我一步的系統, 即使小孩到最後真的開始大鬧了, 他也並不是轉瞬間從零直衝六十的完全失控, 比較常見的是: 在這種一來一往的互動中, 他的情緒, 行為會慢慢被調節進來, 所有其他的情緒, 喜悅, 快樂,, 悲傷 忿怒, 乃至於固執, 都可以成為細微調整下互動的一部分. 在這裡, 我們看到的主要模式, 是一個微妙的, 交流的模式, 而不是一個非黑即白, 不是全部就是沒有的情緒模式.

那麼, 為什麼在不具備這種有來有往互動的能力時, 我們會有一個不是全部就是沒有(all or nothing)的情緒反應呢?

當孩子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的互動時, 他會怎麼樣? 也許這個孩子沒有辦法用姿勢表示他的意思, 或者, 他沒有辦法完整的表達他想說明的訊息, 也許他有一個不理睬他的父母, 也許他有一個過度強勢, 或過分憂慮, 以至於無法好好回應孩子訊息的父母, 也可能他的父母過度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或者過度沮喪, 因此忽視了孩子想傳達的話語.

然而, 不論是以上哪一種原因, 我們看到的, 會是一個微調系統上的妥協, 也就是情緒, 感覺, 及行為互動上的折衷反應, 而不是極端的, 災難性的, 玉石俱焚般的反應.

但是, 當一個孩子"還沒有學到"怎麼與人交流, 並得到許多帶情緒回應的, 這種細緻且有來有往的互動時, 他並不會期待"他的反應"可以得到來自他當時所在環境裡立即的回應, 這種情感上具因果性的"果", 某種程度上被孤立了出來, 在沒有互動反應的調整影響下, 情感的密度只會變的更濃烈緊張, 因此, 幾乎沒有選擇餘地的, 孩子只能做出更具全面性的反應, 不論這個反應是生氣或憤怒, 害怕或逃避, 退縮或自我沉迷.

我們可以在幾個月大的嬰兒身上看到類似的極端反應, 當小嬰兒哭的時候, 他們哭的非常非常用力, 非常非常大聲, 直到大人去安撫他們之前, 小嬰兒都只是一個挫折無助的小生命, 當嬰兒因為生氣而哭鬧時, 你可以從哭聲裡聽出他的憤怒. 這種極端的情緒反應, 跟所謂"戰或逃"的反應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

跟我們神經系統上全面性反應相對應的, 是一個依情緒及行為細緻調節下有來有往的互動反應模式. 而就全面性的反應來說, 小孩不僅僅只有戰或逃的反應, 他們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極端反應, 包括逃避, 退縮, 自我沉迷, 恐懼, 狂怒, 以及情緒失控.

(Greenspan, The Affect Diathesis hypothesis, p.23, 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